犹太裔美国当代作曲家。简约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纽约,父亲是百老汇的编剧。小时候学过钢琴,但是与大多数人一样,他听的是流行歌曲,并没有接触过古典音乐。直到14岁时,他在听到了巴洛克音乐以及20世纪的现代音乐后开始对音乐热衷起来。曾为了演奏爵士学过架子鼓,1957年大学毕业不过主修是哲学。毕业后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工作,同时还在密尔斯学院受教于米约和贝里奥并得到了作曲硕士学位。他也曾在圣弗朗西斯科磁带音乐中心工作过,给赖利简约主义作品C调的首演提供了建议,而特里·赖利对他的影响很大。他的音乐还受到非洲、亚洲音乐的影响,曾进行过很多电子音乐方面的实验。他的作品有的概念十分新颖,例如“钢琴相位”。他在1966年组建了自己的乐团“斯蒂夫·莱奇与音乐家”。2009年获得普利策奖。
这个听觉等级的音乐已不适合聆听欣赏,更适合以研究或者猎奇的眼光去了解与分析。也许如科普兰所述,我们的耳朵大概还没有为这类音乐而准备好,不过我个人觉得也许我们的耳朵永远不会为这类音乐准备好了。不过音乐世界本身是包容的,也因为这一类音乐的补充而完整,这也许就是这些音乐被产生出来的直接原因。这类音乐中也不乏真诚之作,可是也有相当数量哗众取宠、滥竽充数、粗制滥造的作品,这就要留给你来评判了。我们也许可以留意这类最奇怪的音乐中比较真诚的那一部分的产生时间,大多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前后,也许这些音乐恰好反映了在那个时代人性的迷茫、扭曲与破坏,所以对于音乐来说具体什么样的创作方式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创作时的那一份真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