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华沙附近的一个要塞,父亲是一名军事工程师。青年时代移居至圣彼得堡。早年家庭并不支持他学习音乐,他被送入军校接受军事训练。1896年,米亚斯科夫斯基在欣赏完柴可夫斯基的第6交响曲悲怆后,立志成为作曲家。1902年从军校毕业后,一方面在莫斯科军营中担任工程师,同时利用私人时间跟作曲家格里埃尔学习。1906年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格拉祖诺夫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作曲,同时亦结识了普罗科菲耶夫,二人成为终身好友。1911年毕业后,开始从事音乐评论的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派往奥地利前线,在海军中担任防御工作。在这段期间,他的父亲、姑姐和妹夫均先后过世,令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十月革命期间,他参加红军。1921年成为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并定居于莫斯科。米亚斯科夫斯基在创作上始终与苏联官方保持一致,但仍然未能避免在1948年的文化大审查中受到批判。他最为人所知的是一生创作了27部交响曲,因此后人亦称他为“苏联交响曲之父”。
协奏曲指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借此着力体现独奏演奏家演奏水准的音乐体裁,所以往往具有强烈的炫技性。举例如独奏乐器为钢琴的协奏曲就叫“钢琴协奏曲”。“大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特殊的协奏曲形式,通过乐队一组表现力较强、数量较少、称为“主奏部”的乐器组和另一组数量较多称为“协奏部”的乐器组一问一答的交替来进行。另一特殊形式“乐队协奏曲”则是二十世纪以来许多作曲家为展现整体乐队演奏与自身作曲实力而作的音乐体裁。在二十世纪前后,由于乐队的表现力被逐渐重视,许多作曲家的协奏曲作品往往以“为某乐器与管弦乐队而作”命名,借此强调乐队与独奏乐器平起平坐的地位。但是为避免混淆,我仍然将此类名称统一命名为“某乐器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