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当代作曲家,指挥家。出生于波兰东南部克拉科夫附近的德比卡,幼年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58年从克拉科夫高等音乐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59年参加波兰华沙作曲比赛,提交的3部作品全部获奖,由此开始受到音乐界的瞩目。1973年至1978年又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他经常到中国访问演出,并担任中国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他是20世纪先锋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从70年代末期起,他转向了与传统联系更紧密的风格。潘德列茨基在早期的作品中做过很多惊人的尝试。他经常要求乐手用非常规奏法在乐器上奏出新式音响,不过他从未因此而放弃音乐的情感与深度这些“传统”要素。例如在论及他1966年的作品“圣路加受难曲”时,潘德列茨基说道:“如何形容这部作品并不重要,说它是传统的,是先锋的,都不重要。对我来说它就是我的真情流露,这就足够了。”这种思想在他越后期的作品中表现得越明显。
这个听觉等级的音乐已不适合聆听欣赏,更适合以研究或者猎奇的眼光去了解与分析。也许如科普兰所述,我们的耳朵大概还没有为这类音乐而准备好,不过我个人觉得也许我们的耳朵永远不会为这类音乐准备好了。不过音乐世界本身是包容的,也因为这一类音乐的补充而完整,这也许就是这些音乐被产生出来的直接原因。这类音乐中也不乏真诚之作,可是也有相当数量哗众取宠、滥竽充数、粗制滥造的作品,这就要留给你来评判了。我们也许可以留意这类最奇怪的音乐中比较真诚的那一部分的产生时间,大多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前后,也许这些音乐恰好反映了在那个时代人性的迷茫、扭曲与破坏,所以对于音乐来说具体什么样的创作方式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创作时的那一份真诚吧!
咋不写个南京大屠杀受难者的挽歌?来中国骗钱的时候倒挺勤啊。
回复z二柔: 杠精是吧,笑死了,啥都能杠
什么井底之蛙
站长,潘德列茨基已经去世了,请把信息修改一下吧。
潘老离开人世一年了,把这首曲子放在今天的下半场曲目上不错,缅怀。
若是结合标题,联想广岛核爆的历史背景,那么这曲目个人认为还是相当具备画面感的。
回复雨人:标题是后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