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德奥晚期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莫斯科,是一个乐团小提琴手的儿子。他的父亲给予了他早期音乐教育。1872年全家搬到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早在11岁时,普菲茨纳就创作他的第1部作品。1884年,他创作了第1首留传下来的歌曲。1886-1890年,普菲茨纳就读于法兰克福高等音乐学院,跟随伊万·克诺尔学习作曲并跟随詹姆斯·克瓦斯特学习钢琴。他在1892-1893年于科布伦茨音乐学院学习。1894年开始在美因茨剧院担任志愿指挥。1897年移居柏林,并成为柏林施特恩音乐学院的教师。1903年成为柏林市西剧院首席乐团指挥。1917年,被认为是普菲茨纳最重要的作品“帕莱斯特里纳”由布鲁诺·瓦尔特在慕尼黑摄政王剧院首演。同年普菲茨纳出版了“未来主义的危险”一书,与布索尼“音乐艺术的新美学纲要”的新音乐观点进行辩论。1920年,他出版“颓废音乐的新美学:一个堕落的征兆?”,批判新音乐概念的创造者保罗·贝克,这本书依据叔本华主义而在他的美学观点上迸发出了光辉。一战战败后阿尔萨斯-洛林被法国侵夺,普菲茨纳也在1919年从斯特拉斯堡撤出到了阿莫湖畔的下勋道夫。1919-1920年间他担任慕尼黑爱乐乐团客座指挥。1920年,他在普鲁士艺术学院主持一个大师班。1929年普菲茨纳60岁诞辰纪念,他获得了很大的公众认可。不过好景不长,二战爆发后,他的女儿艾格尼丝自杀。他次儿子彼得在1944年阵亡于苏联。普菲茨纳在1945年逃至加米施-帕滕基的一个难民营避难。第二年,他搬进了慕尼黑-拉梅斯道夫疗养院。1948年,他在反德势力“去纳粹化”逆流中在慕尼黑法庭被归为“不受法律保护”类。1949年,他死在前往萨尔茨堡途中的第2次中风。他被埋葬在维也纳的中央公墓的专用墓地。
协奏曲指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借此着力体现独奏演奏家演奏水准的音乐体裁,所以往往具有强烈的炫技性。举例如独奏乐器为钢琴的协奏曲就叫“钢琴协奏曲”。“大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特殊的协奏曲形式,通过乐队一组表现力较强、数量较少、称为“主奏部”的乐器组和另一组数量较多称为“协奏部”的乐器组一问一答的交替来进行。另一特殊形式“乐队协奏曲”则是二十世纪以来许多作曲家为展现整体乐队演奏与自身作曲实力而作的音乐体裁。在二十世纪前后,由于乐队的表现力被逐渐重视,许多作曲家的协奏曲作品往往以“为某乐器与管弦乐队而作”命名,借此强调乐队与独奏乐器平起平坐的地位。但是为避免混淆,我仍然将此类名称统一命名为“某乐器协奏曲”。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如果按时间划分大概为1820年至1900年之间。如果用历史事件来划分,“浪漫主义音乐”则可以从1813年霍夫曼论述贝多芬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始,到1914年勋伯格提出“不协和音的解放”为止。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浪漫主义音乐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贝多芬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瓦格纳,钢琴音乐的代表是李斯特。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浪漫主义晚期出现了更多不同的乐派,包括法国的印象乐派和欧洲各地的民族乐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