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拜占庭音乐的权威。出生于维也纳,威勒茨的父亲是一位纺织品商人,精通琴艺的母亲很早就让威勒茨接受艺术熏陶,在威勒茨很小的时候便送他接受系统的钢琴教育。在父亲的规划中,威勒茨应该成长为一名律师,但当他13岁生日那天在剧场亲历了马勒指挥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之后坚定了成为音乐家的信念。威勒茨早年师从勋伯格学习和声、对位等作曲理论,后来考入维也纳大学随同圭多·阿德勒系统学习音乐理论,在1908年获得了学位。由于学术成果显著,1913年他得到了维也纳大学音乐史讲师这一职位。他早期致力于巴洛克歌剧研究,任教以后则开始研究东西方圣咏中的共通因素,提出叙利亚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发源地的论断。他研究成果中最有价值的是题为“拜占庭帝国的教会音乐”和“拜占庭乐谱破译”的两篇论文,分别于1916年和1918年刊载于“东方基督教”杂志上。威勒茨阅读了大量前人撰写的关于拜占庭音乐理论的文献,去伪存真,并且对比分析了大量乐谱手稿,最终总结出一套破译中期拜占庭乐谱的方法。威勒茨和蒂吕阿德的理论的诞生,使困扰了几代学者的乐谱破译理想最终变成现实。在此理论基础上,学者们陆续翻译了大量乐谱,从而使拜占庭音乐研究向更深层的领域迈进。他的作品呈现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早期作品有着以调性为基础的浪漫主义风格,后期的作品使用序列技法创作,模糊了调性的元素。
协奏曲指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借此着力体现独奏演奏家演奏水准的音乐体裁,所以往往具有强烈的炫技性。举例如独奏乐器为钢琴的协奏曲就叫“钢琴协奏曲”。“大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特殊的协奏曲形式,通过乐队一组表现力较强、数量较少、称为“主奏部”的乐器组和另一组数量较多称为“协奏部”的乐器组一问一答的交替来进行。另一特殊形式“乐队协奏曲”则是二十世纪以来许多作曲家为展现整体乐队演奏与自身作曲实力而作的音乐体裁。在二十世纪前后,由于乐队的表现力被逐渐重视,许多作曲家的协奏曲作品往往以“为某乐器与管弦乐队而作”命名,借此强调乐队与独奏乐器平起平坐的地位。但是为避免混淆,我仍然将此类名称统一命名为“某乐器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