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榜单所列举的是网站中所包含作曲家的总评分前100,纯属站长个人的观点,就当是娱乐、娱乐一下嘛!如果有对于榜单的吐槽我也是喜闻乐见的,记得告诉我!
意大利钢琴家,作曲家。出生于恩波利,幼年即展现高超的音乐天赋,8岁登台演奏钢琴。10岁到格拉茨学习,之后曾在赫尔辛基,莫斯科,波士顿等地任教,1894年定居柏林,一战期间避居瑞士,后返回德国,1924年逝世于柏林。布索尼虽为意大利人,但其作品是完全的德奥风格。早期作品受李斯特和勃拉姆斯影响,规模宏大,技巧艰难。晚年提倡新古典主义,他在他1907年发表的“声音艺术的新美学论稿”中提出了自己对于音乐审美的总结与看法。“回归声音”的观点对于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与推动。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阿维尼翁的一个有文化的家庭。父亲是一个诗人、翻译家;母亲也是一个诗人。小时候梅西安就对音乐产生了兴趣,他学习钢琴并且喜欢德彪西与拉威尔的作品。他的一位老师给了他德彪西的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的歌剧总谱,这使他欣喜若狂,他后来称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919年,11岁的梅西安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修读音乐,并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1931年开始,受聘为巴黎天主圣三教堂的管风琴师。二战爆发后,1939年梅西安受召入伍,担任医疗兵。不久即被德军俘虏,在格尔利茨集中营里他创作了他的代表作“时间终结四重奏”。1941年获释。1942年受聘为巴黎音乐学院教授,他担任这个职位一直到他1978年退休。1992年他在巴黎去世。梅西安被普遍公认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常融入复杂的节奏语言,并运用自创的“有限移位调式”等理论作曲。他身为一位天主教徒,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信仰的虔诚。
俄罗斯作曲家,同时也是化学家。19世纪末俄罗斯主要的民族音乐作曲家之一。他与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居伊和穆索尔斯基并称为“五人团”(又称强力集团)。鲍罗丁是格鲁吉亚王子的私生子,生下他后即将他登记成某个奴隶的孩子。从小鲍罗丁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演奏钢琴。但是他专精的领域在化学,并取得了医药博士的资格。之后他便在医药学院当一名化学系教授。鲍罗丁从1862年起跟随巴拉基列夫学习作曲,开始创作“第1交响曲”。翌年与一位钢琴家结婚。1869年巴拉基列夫指挥了交响曲的上演,同年鲍罗丁又开始写“第2交响曲”以及歌剧“伊戈尔王”。但这部“第2交响曲”于1877年的首演并不成功。经过鲍罗丁的重新修改后,1879年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指挥下才获得了好评。1880年他写成另一首为人所熟识的管弦乐作品“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上”。同时李斯特亦为他安排在德国首演了“第1交响曲”,使他的名声传出了俄国。相比强力集团的其他成员,鲍罗丁对室内乐颇有兴趣。除了钢琴外,他还是一名业余的大提琴手。1881年所写成的“第2弦乐四重奏”奠定了他在室内乐领域的创作地位。1882年,他开始创作“第3交响曲”,但在1887年2月27日因突发心脏病去世。这时他只完成了两个乐章的部分,而历时18年的“伊戈尔王”亦未曾完成。他所遗下的手稿和未完成作品最后皆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整理及补完。由于鲍罗丁平日主要都在实验室工作,只会于星期天、假日或者抱恙时作曲,因此他又得名“星期天作曲家”。
爱尔兰钢琴家,作曲家。出生于都柏林的一个新教家庭,自幼学习钢琴,10岁时公开演出,11岁随家人移居伦敦,师从克莱门蒂。同时他也结识了海顿并受其赞赏。1801年随克莱门蒂到欧洲大陆演出,后来又到俄罗斯。菲尔德在俄罗斯颇受欢迎,于是他决定定居在圣彼得堡。1831年,他又到欧洲旅行,结识了车尔尼并参加了李斯特的演出。由于生活上不拘小节,1820年代中期开始他的健康就开始恶化,最后于1837年在莫斯科由于肺炎病逝。据说在他临死前被问及他的信仰时他既幽默又自豪地说道:“我不是加尔文教徒(Calvinist),我是钢琴家(Claveciniste)。”菲尔德一生主要写作钢琴曲。他的作品在当时颇受欢迎。首创了钢琴独奏的夜曲体裁。他的音乐风格影响了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包括肖邦、李斯特、舒曼与勃拉姆斯。
瑞士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拉亨。早年自学音乐,并担任过多所学校的校长。他将他的部分作品寄给了门德尔松,门德尔松帮助他于1844年出版。之后舒曼的乐评称赞了这些作品,这促成了拉夫下定决心走上作曲家的道路。1845年,他曾去往巴塞尔慕名聆听李斯特的演奏,并在斯图加特与指挥家彪罗成为了好友。而在1850年到1853年间拉夫出任了李斯特的助手。李斯特早期相当一部分管弦乐作品的配器与改编出自拉夫之手。1878年任法兰克福霍赫音乐学院校长,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女性作曲班,聘请了克拉拉作为老师。拉夫于1882年逝世于法兰克福。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大部分管弦乐作品都带有标题。
意大利作曲家。出生于威尼斯的一个贵族家庭,兄弟亚历山德罗·马尔切洛也是知名作曲家。小时候贝内代托跟随洛蒂与加斯帕里尼学习音乐,不过父亲却希望他走行政官员的道路,而贝内代托很好地平衡了他的音乐事业与行政事业。1711年成为议会议员,1730年成为地方长官。1739年贝内代托在布雷西亚去世。在音乐方面他的作品体裁广泛,包括有宗教音乐以及器乐作品等。他的诗篇曲相当著名,曾被英国作曲家阿维森、加思翻译成为英语版本。他对于歌剧制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颇有看法,所以一生只写了1部歌剧。作为一个维瓦尔第的同时代人,他的音乐风格与同是威尼斯出生的维瓦尔第非常相似。
德国作曲家,生于莱比锡,是巴赫最小的儿子。早年接受巴赫的教育。巴赫死后,他与比他大21岁的哥哥C.P.E.巴赫住在一起并接受哥哥的指导。1762年前往伦敦,他的歌剧作品在英国大获成功,他还当上了夏洛特皇后的音乐总管。不过好景不长,在1770年代后期,他的音乐已不再受到欢迎。他慢慢花完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并于1782年在债务中死去。皇后为他还清了债务。因长期居住在伦敦,J.C.巴赫常被称为“英国巴赫”或“伦敦巴赫”。他与阿贝尔合组“阿贝尔与巴赫音乐会”,首演了许多海顿的作品,对莫扎特音乐风格的形成亦影响极深,小莫扎特曾经为了学习将J.C.巴赫的几首奏鸣曲改编为了钢琴协奏曲。J.C.巴赫也是巴赫家族中唯一一位重要的歌剧作曲家。
意大利作曲家,音乐学家,钢琴家,指挥家。出生于意大利都灵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大提琴家,母亲擅长演奏钢琴。他音乐天分超群,13岁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之后在法国度过了20年,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青年作曲家。一战爆发后,他回到祖国,与马利皮耶罗等作曲家一同创立了意大利当代音乐协会,与当时在意大利流行的未来主义思潮相呼应,同时积极从事教学和演出活动,并撰写了许多著作,呼吁创作具有意大利民族精神的新音乐。他还是维瓦尔第音乐复兴的关键人物,1939年组织维瓦尔第音乐周活动使这位巴洛克作曲家重新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晚年他同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关系密切,并写作品为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大唱赞歌,这成为他生涯中的污点。
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六人团成员之一。出生于巴黎,5岁便和母亲学习钢琴,后来从师于西班牙钢琴家比涅斯。1917年后与阿图尔·奥涅格、达律斯·米约、埃里克·萨蒂相识,并作“黑人狂想曲”献给萨蒂。1918-1921年应征入伍。1920年成为法国“六人团”的成员。1921年开始师从库克兰学习作曲。1924年为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作舞剧“母鹿”,使其名声大振。1935年一度转向宗教音乐的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留在巴黎,根据法国诗人保尔·艾吕雅的诗谱写了康塔塔“人类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法西斯的蔑视。1947年创作了第1部荒诞歌剧“蒂丽西亚的乳房”,辛辣嘲讽当时政府当局的人口政策。1953-1956年创作的第2部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是根据法国大革命时期迫害十六名宣誓殉教的修女的严肃歌剧。普朗克于1963年逝世于巴黎。
意大利小提琴家,音乐教师,作曲家。他是如今协奏曲体裁的创始人,包括大协奏曲以及单独乐器的协奏曲。托雷利出生于维罗纳,早年曾师从于佩尔蒂学习音乐。1684年在博洛尼亚的爱乐协会担任小提琴手。1686-1695年在博洛尼亚的圣白托略大殿担任提琴手等职。1698-1699年在安斯巴赫任勃兰登堡侯爵乐队乐长。1700年到维也纳。1701年回圣白托略大殿任管弦乐团小提琴手。1709年在博洛尼亚去世。托雷利作有历史上最早的独奏小提琴协奏曲,开始有意识突出独奏乐器的炫技以及与协奏乐队的对比。他还对协奏曲的三乐章模式的确立作出了贡献。之后协奏曲体裁被亨德尔、科雷利等作曲家所效仿而发扬光大。
德国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出生于马格德堡。他的家庭并不是一个音乐家族,只有曾祖父曾担任过指挥。泰勒曼的父亲于1685年逝世,留下妻子一人管教子女。泰勒曼10岁接触到音乐。很快便显示出他的才能。12岁他便写出了一部歌剧。但是这项才能却不被他的家人认同,他的母亲害怕他将来以音乐为职业,便把他的乐器没收,并送往学校学习其他课程。可是,学校的院长却认同泰勒曼的才华,于是泰勒曼反而在学校期间学会了多种乐器的演奏。进入莱比锡大学后虽然学法律,可是毕业后他就成为了职业音乐家。先后在多个乐团担任乐长。他还成为了巴赫的密友与巴赫儿子的教父,泰勒曼生前作为作曲家的名声超过了巴赫,不过与巴赫一样,由于古典主义音乐的兴起,死后他的作品迅速不再受到欢迎。直到二战后,对泰勒曼作品的系统研究才开始。频繁的论文发表对音乐史的评估发生了转变。1952年汉斯·约阿西姆说:“几年前他还只是作品平庸的多产作曲家,作品数甚至超过了巴赫和亨德尔的总和。他应该得到荣耀,甚至能对门上的标签进行谱曲。现在因为许多作品的出版,他成为了那个时代,仅次于巴赫和亨德尔的,令人感兴趣的大师。”
俄罗斯马里裔作曲家。出生于马里埃尔共和国的科兹莫杰米扬斯克。1948年起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于弗拉基米尔·索弗朗尼茨基学习钢琴,师从于拉科夫、米亚斯科夫斯基等学习作曲。1953年开始又跟随哈恰图良学习。叶什帕伊的主要作品有9部交响曲、数量众多的协奏曲以及一些舞台作品等。叶什帕伊2015年在莫斯科去世,他的儿子是一名活跃于当代的电影导演。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过渡期的弗莱芒作曲家,勃艮第乐派的代表人物。大概出生于贝尔塞尔,是一个牧师的私生子。小时候随母亲去往康布雷,并在当地教堂接受教育。他的音乐才华很早被发现,并就此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1409年成为了合唱团的歌手。1418年到1420年他成为了康布雷教堂的助理执事,之后他前往意大利。1420-1426年在里米尼与佩沙洛的领主马拉特斯塔家服务。1426年后他又去往博洛尼亚,并升任执事,1428年成为牧师。之后他来到罗马,成为教皇合唱队的成员,并逐渐开始享有声誉。1434迪费被任命为萨伏依教堂的合唱乐长。1436年在佛罗伦萨,迪费创作了他最负盛名的作品节日经文歌“玫瑰刚刚盛开”,此时他已经是欧洲闻名的作曲家。1439年由于“残留会议”的影响,迪费为了躲避纷争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康布雷,并在1440年代都留在了康布雷,主要工作是为教会作曲与编曲,同时他还服务于勃艮第公爵。1449年随着伪教宗的退位,教会间的纷争结束。迪费又前往意大利谋求职位,他写了许多作品,包括为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所作的哀歌。不过由于最后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迪费还是回到了康布雷。在他去世前,迪费要求演奏自己的“天上圣母”作为自己的安魂曲,由于时间紧迫未能如愿。迪费葬于圣埃蒂安教堂,却由于之后教堂被毁,他的墓碑不知所踪。1859年墓碑被重新发现,发现时竟被当作井盖使用。如今这块墓碑被保存在里尔美术博物馆内。
德国作曲家,出生于斯图加特的一个音乐世家。1637年弗洛伯格成为宫廷管风琴师,之后来到意大利跟随弗雷斯科巴尔迪学习。之后辗转罗马、维也纳、巴黎、英国和布鲁塞尔等地停留演出,因为这样,他的作曲风格巧妙的揉合了法国和意大利大键琴乐派的风格。1653年回到维也纳,出任斐迪南三世的宫廷乐师,不过在斐迪南三世死后,弗洛伯格与继任者列奥波德一世关系紧张,于是在1657年离开了维也纳。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符腾堡的蒙贝利亚尔度过的,直到1667年在当地去世。在他的触技曲中,可以听到他从弗雷斯科巴尔迪学到的意式风格,在他的组曲中,则可以听到他从库普兰等人学到的法式风格。
日本当代作曲家。出生于东京,出生后不久即随家人移居中国大连,后又返回日本。年幼时因为被征兵而没有接受完整的教育。他在军中对西方古典音乐开始发生兴趣。日本战败后他为美军工作,这又使他有机会聆听古典音乐。他几乎全靠自学作曲。1951年创建“实验工房”。1958年斯特拉文斯基访日,NHK安排了一些日本当代作曲家的作品给这位大作曲家听,结果由于播放失误,原先不在计划内的武满彻的作品被播放了出来,斯特拉文斯基坚持听完并在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达了对武满彻音乐的喜爱,并邀请武满彻一同午餐,使得武满彻一夜成名。1970年代成为先锋派作曲家中的领军人物,晚年的作品回归调性。武满彻于1996年因为肺炎去世。他的音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爵士乐等,他也深受日本传统音乐的影响,有部分作品使用了民族乐器。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慢速度的,充满了东方哲学的韵味和“禅”的思想。他的创作以器乐曲为主,也有一些作品涉及到电子音乐的技术,同时他也作有大量的电影配乐,其中著名的包括有黑泽明的电影“乱”。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简称其为安东鲁宾斯坦,以与著名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相区别。生于一个有文化的犹太人家庭。6岁时随家庭迁居莫斯科。鲁宾斯坦的音乐才能自幼便已显露,10岁时便公开举行钢琴演奏会。1841-1843年间,到西欧许多城市巡回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演出期间,小鲁宾斯坦得以认识西欧的一些大音乐家如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和梅耶贝尔等。此后,鲁宾斯坦在柏林和维也纳攻读音乐理论,并创作和出版了他的第一批作品。1849年鲁宾斯坦回到圣彼得堡,后来就任大公爵夫人叶莲娜·帕芙罗芙娜的宫廷乐师。1854-1858年间,鲁宾斯坦再次出国巡回演出,在钢琴演奏方面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1859年回国后定居在圣彼得堡,着手创办了俄罗斯音乐协会,并亲自指挥协会举办的全部音乐会。与此同时,他还主持了协会开设的“音乐班”,这个班后来在1862年改建为俄国的第一所音乐学院即“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由他亲任院长。这所学院在鲁宾斯坦的领导下很快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柴可夫斯基便是这个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鲁宾斯坦所创办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以及他兄弟尼古拉·鲁宾斯坦之后开办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了俄国音乐教育的两大中心,培养出了无数世界级的作曲家。1891年,鲁宾斯坦移居德累斯顿,主要专心于音乐创作活动,有时也为慈善目的举行演奏会。1894年,鲁宾斯坦回归祖国,同年11月8日辞世。在音乐观念上,他反对五人强力集团的民族主义音乐,追求音乐世界性,这也使他受到许多人的反对。
格鲁吉亚作曲家,指挥家。出生于格鲁吉亚哥里。1936年毕业于第比利斯音乐学院并继续留校深造,师从于彼得·利亚扎诺夫学习作曲。之后在学院任教,并在1963年成为教授。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有歌剧、芭蕾以及管弦乐作品,同时他也为电影作配乐。1956年起担任格鲁吉亚国家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1962年起担任格鲁吉亚作曲家协会的主席直到1968年。1995年在第比利斯去世。
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出生于布拉迪斯拉发。他的父亲是一个音乐学校的校长与指挥。胡梅尔8岁时曾师从莫扎特学习,莫扎特欣赏他的才能并在2年内免费教学。之后胡梅尔的父亲带着小胡梅尔来到了伦敦,跟随克莱门蒂学了4年。1793年来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和萨列里学习,并与同时在学习中的贝多芬成为了好友。1804-1811年曾任埃斯特哈齐宫廷乐长。1819年任魏玛宫廷乐长,同时在欧洲各地从事演出和教学。晚年他很少作曲,他类似克莱门蒂式精致的古典主义风格正受到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强烈冲击,不过依然不妨碍他是人们尊敬与仰慕的大师。胡梅尔于1837年逝世于魏玛。胡梅尔的演奏和创作活动对肖邦,舒曼,李斯特等作曲家都有较大影响。
犹太裔法国作曲家,六人团成员之一。生于马赛一个犹太人家庭,一开始学习小提琴,后来转向学习作曲。190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老师包括丹第和维多尔等。后来担任法国驻里约热内卢使馆随员,保罗·克洛岱尔的秘书。他之后的很多作品都引用了克洛岱尔写的诗。返回巴黎后成为包括了弗朗西斯·普朗克和阿图尔·奥涅格等人的六人团成员。一次1922的美国旅行使他第一次听到了纯正的爵士乐,并对他之后的作品产生了影响。二战爆发导致米约在1940年移居美国并在美国教书。1974年在日内瓦逝世。米约因为患风湿病,难以步行,长期以轮椅代步。他是20世纪产量最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风格深受爵士乐以及六人团成员普遍偏爱的新古典主义乐派的影响。
芬兰作曲家,钢琴家。他是如今活跃于当代的芬兰作曲家之一。出生于赫尔辛基。早年在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学习,师从于劳塔瓦拉。他还曾前往锡耶纳以及达姆施塔特参加夏季课程。1981年毕业后,他广泛游历欧洲,继续跟随格洛波卡以及格里塞等人学习。他在2009-2012年成为纽约爱乐乐团的驻团作曲家。2014年成为伦敦爱乐乐团的驻团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