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榜单所列举的是网站中所包含作曲家的总评分前100,纯属站长个人的观点,就当是娱乐、娱乐一下嘛!如果有对于榜单的吐槽我也是喜闻乐见的,记得告诉我!
文艺复兴时期的弗莱芒作曲家,歌手与教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文艺复兴作曲家之一。他应该出生在圣吉斯兰,可能是班舒瓦的学生,确定的是奥克冈非常熟悉班舒瓦,并在自己的作品中模仿班舒瓦的风格。奥克冈早年行踪未知,他一开始应该也是从合唱团歌手开始做起的。之后在安特卫普任职。自1452年起开始为法国王室服务,成为法国宫廷的合唱乐长。1470年他曾为外交出访西班牙,试图说服西班牙脱离英国与勃艮第的反法联盟。1483年法王路易十一世死后,奥克冈之后的行踪并不十分清楚。他有去往图尔与布鲁日的记录,并大概在图尔去世。其作品特点是运用绵长不断的乐句,少用模仿,从而形成流动的风格。他是弗莱芒乐派的第一代作曲家,其创作风格对若斯坎,奥布雷希特等都有较大影响。
巴洛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出生在波隆附近的小城镇,21岁时去了罗马,很快地就成被人们视为一位具有超级技巧的小提琴家。他曾经受雇于两位出身贵族家庭的枢机,并带领指挥一支歌剧管弦乐团,最后死在罗马。由于科雷利风格的纯粹和形式上的平衡,长久以来被公认为风格的典范。他的作品曾多次出版,并在他逝世后一个世纪在音乐会节目中保有一席之地。他几乎只为弦乐器创作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他的时代里声望无人能及,音乐史上人称“现代小提琴技巧创建者”、“世界第一伟大小提琴手”及“大协奏曲之父”。
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钢琴演奏家。出身于大诺夫哥罗德的一个地主家庭。家境富裕,父母皆为业余钢琴演奏家。母亲是他的第一位钢琴教师。拉赫玛尼诺夫从4岁开始习琴,然而最初并无突出的表现。1885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接受严格的训练,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第一的成绩在钢琴和作曲班毕业,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音乐家生涯。1895年费时多日的“第1交响曲”首演失败,此后大约3年时间,他一蹶不振,甚至考虑放弃作曲。不过在经过心理治疗与放松之后,他重新振作,并在1901年11月亲自首演了代表作“c小调第2钢琴协奏曲”,大获成功。1918年底他收到了美国方面的邀请并举家搬迁到美国纽约,1943年临终前入美国籍。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的钢琴作品以难度见称。
又称拉索,文艺复兴晚期的弗莱芒或尼德兰作曲家,被认为是弗莱芒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出生于蒙斯,幼年为唱诗班歌童,因嗓音优美,曾被附近其他合唱团诱拐三次。先后在意大利和法国工作,1550年后在那不勒斯作为歌手以及作曲家活动,之后他前往罗马为佛罗伦萨公爵科西莫一世服务。1553年他成为拉特朗圣若望大殿合唱团乐长,而他此时年仅21岁。1556年到慕尼黑为巴伐利亚公爵艾伯特五世任职直到逝世。1563年被任命为合唱乐长。此时他已经颇有名望,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学习。包括安德里亚·加布里埃利、乔瓦尼·加布里埃利等。1570年,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擢升他为贵族。晚年拉絮斯也曾到访过费拉拉,听到了当时最新的音乐,不过他本人的风格仍然保持相对传统。1594年6月14日,公爵因财政问题决定解雇他,不过拉絮斯并没能看过这封解雇信,以为他就在这一天在慕尼黑去世。拉絮斯的作品平易通俗,善于运用生活化的音调。他也是复调音乐的一代宗师,他的牧歌“回声之歌”也很著名。
法国作曲家,小提琴家。出生于巴黎。父亲在路易十四私人教堂担任歌手。小时候学习小提琴,并展现出音乐天赋。之后他成为了大作曲家吕利的学生。1699年他成为皇家歌剧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1700年曾前往西班牙,1705年返回法国。1726年成为宫廷作曲家并服务于路易十四。1734-1735年曾在圣灵音乐会上担任指挥。勒贝尔是最早创作奏鸣曲体裁的法国作曲家之一。他还有时喜欢在作品中运用一些完全不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复杂节奏与和声。例如在他的代表作芭蕾“元素”开端为表现创世之初的混乱所作的大胆尝试,让听众感觉仿佛这是一部现代音乐作品(事实上他的其他作品同样具备这样的特征)。1747年他在巴黎去世。
捷克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民俗音乐学者。出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一个学校的校长。雅那切克小时候就展现出音乐天赋,1865年小雅那切克进入布尔诺的圣托马斯修道院的合唱团唱歌,有时他还弹奏管风琴。之后进入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当时的学习条件很艰苦,由于没有多余的钢琴,有时他只能在一张自己画的标有键盘的示意图上练习。学成后回到了布尔诺,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有时也指挥地方的合唱团。1879年他又前往莱比锡大学学习钢琴与作曲,不过他对于他的老师并不满意,所以他转校去了维也纳音乐学院,不过似乎就没有一个老师能够让他满意,最后他带着失望回到了布尔诺。1881年雅那切克自己成立了一所管风琴学校并一直担任校长,这所学校就是布尔诺音乐学院的前身。1880年代雅那切克开始关注作曲,并创作了许多作品。1890年代雅那切克潜心研究和收集摩拉维亚、西里西亚民歌。一开始他作为作曲家一直没有很高的声望,直到1916年为纪念自己的女儿去世而作的歌剧“耶奴发”在布拉格上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他一举成名,这时候他已经62岁了。之后他创作了一系列他最成功的作品,直到1928年由于肺结核去世。雅那切克的主要创作融入了大量摩拉维亚与斯拉夫的名俗音乐元素。生涯晚期逐渐发展出一套“语调”作曲理论:各种各样短小、重复的动机不断地分分合合构成了他音乐的主要成分,以至于有人认为他才是“简约主义音乐”的鼻祖。他将这套作曲理论广泛用于他晚期的作品中,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法国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也是最伟大的羽管键琴音乐家。他是库普兰家族诸位音乐家中最有盛名的,因此被称为“大库普兰”,还有人将“法国键盘音乐之父”的荣誉加在他头上。早年接受身为管风琴家的父亲的音乐启蒙。1693年就任法国宫廷乐师。1717年继任昂格勒贝尔成为宫廷首席羽管键琴师,他的音乐生涯与地位也到达了顶峰。库普兰的音乐经常被形容是“高贵的”、“温柔的”、“有教养的”、“诗一般的”、“华丽的”。他的拥护者(大多为贵族)把他看成是一颗经过琢磨的宝石。反对他的人(大多为平民)说他是矫情的,轻浮的,迎合人的。
阿根廷当代作曲家,班多纽手风琴演奏家。皮亚佐拉在阿根廷的音乐学院毕业后,曾一度放弃探戈音乐,专心于古典音乐世界,并以青年作曲家的才华引起当地作曲界的瞩目。他赢得机会前往法国巴黎深造并得到著名教师娜迪亚·布朗热的指导,布朗热鼓励他大胆地在探戈的世界中耕耘出一块新的土地。此后,皮亚佐拉在巴黎以很大的热情投入探戈音乐的创作中。他以古典音乐为基础,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展示的音乐艺术,从而成为了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阿根廷,他被尊称为“了不起的皮亚佐拉”、“探戈之父”。
瑞典作曲家。是一个粗俗、酗酒的铁匠的儿子。顺理成章的,他在童年没有经历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只是学会了如何打铁。之后他曾在斯德哥尔摩和巴黎学习中提琴演奏,成为了一个有名气的中提琴演奏家,并开始学习作曲。回国后由于身体原因长期休养。1967年完成的“第7交响曲”带给了他国际上的声誉,而1964年开始瑞典政府给予他的补助津贴解决了他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他的代表作是贯穿其一生的17部交响曲,他如今也被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瑞典作曲家之一,也是20世纪重要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大多为单乐章形式,规模宏大以至于冗长,使用复杂的对位法,但始终保持调性。
意大利当代作曲家。出生于因佩里亚。祖父和父亲都是管风琴师,贝里奥曾参加二战,不过在第一天训练如何用枪的时候他伤到了自己的手,住进了军事医院躲过了战争。战后在米兰音乐学院学习。由于手的损伤他转而致力于作曲,1947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平时他以为歌唱班伴奏为生。1952年贝里奥前往美国,跟随达拉皮克拉学习,创作技法开始转向序列主义音乐。他也曾去往达姆施塔特,开始对电子音乐感兴趣,与马德纳共建电子音乐实验室。后来应米约之邀赴美国加州任教。返欧后在巴黎等地从事音乐研究。2003年在罗马去世。他是20世纪下半叶很重要的一位先锋派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结合了序列主义、电子音乐、机遇音乐、以及“拼贴”手法,作品中常有摘用前人名作的例子。同时他也没有远离意大利的歌剧传统,曾改编过很多前辈大师的作品。他续完的普契尼“图兰朵”于2002年首演。
德国作曲家,羽管键琴家。出生于萨克森州的哈尔特曼斯多夫。小时候跟随叔叔学习音乐。后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并继续音乐学习。1705年他离开莱比锡前往汉堡歌剧院担任羽管键琴师,并和同在那里担任小提琴手的亨德尔相识。1709年格劳普纳前往黑森-达姆施塔特宫廷任职。1711年成为宫廷乐长。之后将近半个世纪他都服务于宫廷与教会,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1760年在达姆施塔特去世。格劳普纳曾有机会前往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学校的乐监,不过最终他的领主没有同意他的请求,这个职位最后给予了巴赫。在格劳普纳去世后,他同许多巴洛克晚期的作曲家一样迅速被遗忘。不过20世纪后,他开始被音乐界视作为一个与巴赫、亨德尔、泰勒曼齐名的作曲家而逐渐重新重视起来。
最早的尼德兰作曲家之一,同时还是音乐理论家,“精微艺术”(Ars Subtilior)的代表人物,主要工作在比利时的列日和意大利。父亲是一个牧师,母亲是贵族出身。1391年西科尼亚在教皇博义九世手下工作。从1412年开始他在帕多瓦的教堂工作并直到去世。他的作品有6首荣耀经、4首信经、13首经文歌、4首牧歌、11首叙事歌、2首维勒莱、2首卡农歌。他在作品中广泛运用各种模仿技术。他革新了经文歌体裁。他的创作综合了14世纪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的风格特点,对于尼德兰乐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此外,他还是音乐理论论文的作者,写有“新音乐”、“符值比例论”等。
德国作曲家。出生于巴伐利亚州的布兰德,早年曾随音乐学家里曼学习,后曾任教于威斯巴登音乐学院,慕尼黑皇家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并任迈宁根宫廷乐队指挥。1916年在旅行演出途中由于心脏病突发逝世于莱比锡。雷格拥有扎实的复调与对位技巧,其作品多数结构严谨,形式复杂,常常采用变奏曲式。雷格一生崇敬巴赫和勃拉姆斯,在管风琴和无伴奏弦乐器作品中继承了巴赫精神,其他作品则受勃拉姆斯的影响显著。雷格在生前名声显赫,其作品在欧洲各地大量演出。他反对标题音乐,爱采用“纯”音乐形式创作。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神秘主义者。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母亲在他1岁的时候患肺结核不幸去世。他的父亲因公远赴土耳其,把尚在襁褓之中的斯克里亚宾留给了他的祖母和他父亲的姑妈。他很早就跟随尼古拉·兹维列夫学习钢琴,当时拉赫玛尼诺夫也是兹维列夫的学生。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随瓦西里·伊里奇·萨夫诺夫学习钢琴,随安东·阿连斯基以及谢尔盖·塔涅耶夫学习作曲和乐理。早期的斯克里亚宾对尼采的超人理论很感兴趣,后期又转向通神论,他的音乐作品和音乐观念深受这两者的影响。定居布鲁塞尔期间,开始关注代尔维尔的神智学者运动,去世前一直在策划一个多媒体作品“天启秘境”,并准备在喜马拉雅山上表演,认为这样可以开启世界末日。忧郁症困扰了斯克里亚宾一生,最终他在莫斯科去世,死因是割破嘴唇的伤口导致了败血病。
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一个小旅馆老板家庭。12岁时成为了孤儿,他的继母将他送到图书装订商处做学徒。在此期间,他学会了拉小提琴和中提琴,并加入了一个由他日后的对手与朋友约瑟夫·兰纳建立的名为“兰纳四重奏”的通俗弦乐四重奏乐团。这支乐队演出的曲目通常是维也纳圆舞曲和德国的乡村舞曲。之后,他成为了这支乐队的代理指挥。1825年老施特劳斯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并开始为乐队的演出谱写作品,他曾先后带领乐队在德国、荷兰、比利时、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许多地方演出,其中甚至包括1838年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典礼。老施特劳斯与他著名的儿子们关系紧张,他禁止他们从事任何与音乐有关的职业,而他与妻子的离婚更给家庭的紧张关系雪上加霜。不过小施特劳斯仍然经常演奏他父亲的作品,而且毫不隐瞒他对这些作品的钦佩。1849年,老施特劳斯因猩红热在维也纳去世,最初与他的终生好友兰纳一起葬在德布林公墓,现在已被辟为施特劳斯-兰纳公园。老施特劳斯和约瑟夫·兰纳一起普及了圆舞曲,并为其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圆舞曲之父”。不过他最著名的作品却是“拉德斯基进行曲”。
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巴赫的长子。别称“魏玛巴赫”。10岁起受其父教育,进步神速。巴赫的许多作品如二部创意曲集、三部创意曲集等都是用来作为给W.F.巴赫上课用的教材。16岁时,W.F.巴赫前往梅泽堡学习小提琴。大学里他学的是法律与数学,W.F.巴赫一直对数学保有浓厚的兴趣。所谓虎父无犬子,23岁起W.F.巴赫便在德累斯顿等地任管风琴师等职位。1749年在哈雷任管风琴师期间,他与教堂的合唱指挥发生了争执,他开始另谋出路,但是几个工作的申请都遭到了失败。他最后在1764年离开了哈雷,他彻底失业了。晚年穷困潦倒,主要靠教学为生,甚至有靠出卖父亲的作品手稿还债的记录。W.F.巴赫的音乐相比巴赫的另几个儿子更接近于他父亲的复调风格,这在当时所处的古典主义初期已显得格格不入且不受人欢迎。而高傲的W.F.巴赫又不屑于变通,这大概是W.F.巴赫晚年不得志的重要原因。
巴洛克时期丹麦裔作曲家、管风琴家。他的出生地备受争议,一般认为他出生于1637年的赫尔辛堡。他承认丹麦为他的祖国。1668年,布克斯特胡德受聘为吕贝克玛丽教堂的管风琴师,自此,他开始驰名全欧。布克斯特胡德1673年起创办与礼拜有关的宗教音乐会,每年圣诞节前五个星期日连续举行,场面盛大。又传说称,巴赫年轻时曾慕名从200英里外徒步前往聆听其演奏,足见布克斯特胡德当时名声之隆。他的很多管风琴作品影响了后来巴赫的创作,而他的声乐作品(大多为宗教作品)也在音乐史上十分重要。
波兰裔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出生于华沙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有名的指挥家与作曲家。魏因贝格12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939年毕业。同年德军入侵后全家被屠杀,而他逃到苏联,在明斯克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在塔什干工作。1943年,所作“第1交响曲”得到肖斯塔科维奇的赏识,两人成为了一生的好友。1943年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建议下移居莫斯科。文化大整治期间他的作品并没有遭到禁演,因为他根本默默无闻,只是在为电影院和马戏团谱曲为生。1953年,因是犹太人以及叔叔的被暗杀事件等原因被苏联当局以莫须有罪名逮捕,幸而斯大林去世,被释放。后一直居住在莫斯科,与肖斯塔科维奇几乎每日都交流思想,他在音乐圈中也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声望。1996年魏因贝格在莫斯科去世。魏因贝格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与肖斯塔科维奇互相影响,但相对肖氏风格更加平静深刻,较少讽刺性。
意大利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理论家。出生于意大利中北部城市卢卡。师从科雷利,1711年开始成为那不勒斯歌剧乐团的团长,期间他与A.斯卡拉蒂多有合作。1714年前往伦敦,在那里建立了他小提琴大师的声誉。1715年为乔治一世演奏小提琴,而作为大键琴伴奏的就是亨德尔。1720年代他加入了共济会,并保持终生。吉米尼亚尼主要依靠教学与作曲为生,代表作是42首“大协奏曲”,同时著有“小提琴演奏的艺术”与“和声法指南”等重要的理论著作。他由于飞快的小提琴演奏技巧被他的学生们称为“发怒的疯子”。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安德里亚·加布里埃利之侄,他被认为代表了威尼斯乐派的巅峰。出生于威尼斯,早年大概师从于叔叔学习音乐并且可能是由叔叔带大的。他也曾前往慕尼黑师从拉絮斯学习,并且直到1579年他都呆在慕尼黑。1584年返回威尼斯,任威尼斯圣马尔谷圣殿宗主教座堂管风琴师。叔叔死后,他接替了叔叔的职位并着手修订叔叔的作品,并且将这些原本被封存的作品出版。之后他又成为了圣洛克大会堂的管风琴师。而他的作品,尤其是“交响颂歌集”非常著名,许多作曲家都慕名而来向他学习。其作品风格华丽,声乐和器乐的技巧都高度发展,促进了赋格曲式的形成,被认为是文艺复兴音乐的高峰,并通过其学生许茨、哈斯勒等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