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榜单所列举的是网站中所包含作曲家的总评分前100,纯属站长个人的观点,就当是娱乐、娱乐一下嘛!如果有对于榜单的吐槽我也是喜闻乐见的,记得告诉我!
德国作曲家。他从小接受良好的音乐熏陶,母亲是一名歌手,父亲是巡回剧团的经理,他随父亲在各地旅行的时候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并接触到繁多的民间音乐,这成为他后来所创作歌剧的源泉。10岁时跟随海顿之弟米歇尔·海顿学习作曲,1798年去慕尼黑深造,之后定居维也纳。从1804年开始,先后在布雷斯劳、布拉格和德雷斯顿等地担任指挥。1824年他为英国皇家歌剧院写作“奥伯龙”,两年后首演时亲往伦敦指挥,但由于旅途劳累他的身体情况发生恶化,于首演两个月后因肺病客死异乡。他的代表作是歌剧“自由射手”。它那浓郁的德国风格和浪漫气息,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韦伯也被称为浪漫主义的先驱。
意大利作曲家。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卢卡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在他5岁时去世,他被送到叔叔那里来学习音乐。但是叔叔却认为普契尼是个没有修养且粗俗的学生。后来普契尼成为卢卡教堂的风琴演奏家与唱诗班教师,但是直到观赏了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后,他才决定当一位歌剧作曲家,而为了欣赏这次歌剧演出,他与朋友徒步18.5英里前往比萨。他在1880年进入米兰音乐学校就读,曾与马斯卡尼是室友,1893年他的第三部歌剧“玛侬·莱斯科”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更是写出了代表作“波希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1904年后的创作越来越少,因为对于飙车怀抱热情,使得他在1903年的一次车祸中跌断了一条腿。1923年底他被诊断出罹患喉癌,于1924年死于治疗所引发的并发症。大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是普契尼的密友,在1926年4月指挥普契尼未完成的绝唱“图兰朵”的首演时,当演出进行到普契尼完成的部分结束后,托斯卡尼尼停止管弦乐队的演奏,然后转身对观众说“这出歌剧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位大师在这里放下了他的笔”。
俄罗斯作曲家。他一生大部份时间都留在苏联,但同时也是当年少数名气能传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在苏共政权中得过不少荣誉。例如他曾获得当年苏联红军总参谋长图哈切夫斯基的资助。可1936年1月斯大林亲自观看了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后却大发雷霆,抨击歌剧的内容意识极度不良,完全不符合“苏维埃音乐”的标准,于是“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被立即禁演,而他的其他作品亦一度被禁止演出。直到1937年肖斯塔科维奇承认错误式的“第5交响曲”上演后,官方才逐步解禁他的作品发表。1946年,主张艺术作品要社会主义化的安德烈·日丹诺夫被斯大林任命为文化部长,对各文化界进行大规模的整治。肖斯塔科维奇又一次因为形式主义的指控遭到谴责,绝大部分的作品被禁演;国家福利被收回;音乐学院的教职被中止;一直由他领导的苏联作曲家协会也被赫连尼科夫接任。不过由于此时肖斯塔科维奇已经世界闻名,所以苏联实际上很快就放宽了对他的限制。1953年斯大林死后,他被剥夺的各种福利和工作慢慢恢复。作品亦可以重新获得演出。他多次获得国家的奖项和荣誉,也曾当过最高苏维埃代表。著名的作品包括他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爵士组曲”也很著名。
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6岁参加钢琴比赛,8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15岁进维也纳音乐院学习,后改学作曲及指挥。1885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1888年成为匈牙利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院长。1891年则在汉堡歌剧院任院长,任职6年。1897年在维也纳歌剧院任院长及首席指挥。同年为了保住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这个极具声望的位置,原是犹太教徒的马勒改信天主教,自此10年他都留在维也纳,以其近乎苛求的完美主义著称。一年之中他花费9个月管理歌剧院,剩下3个月主要待在麦亚尼希作曲;他有一栋小房子位于沃特湖畔,马勒在此创作了第2至第8交响曲。1902年,他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还失去了维也纳歌剧院的职务。马勒试着在维也纳表演自己创作的作品,却受到多数反犹太媒体的攻讦抨击。1907年马勒几乎已是忍无可忍,同年接下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职务,1908年也指挥了一季,却因为大都会转向支持托斯卡尼尼而被停职。隔年又回到纽约担任新成立的纽约爱乐交响乐团指挥,大约此时他完成了“大地之歌”与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第9交响曲”。1911年马勒的病况严重,在他要求之下被送回维也纳。1911年5月18日,马勒因链球菌感染病逝于维也纳,留下未完成的“第10交响曲”。死后葬于维也纳格林清墓园。马勒在世时作品的首演通常伴随着争议,不过现在其作品已经成为了音乐会上的常演曲目。马勒主要是一位交响曲作曲家,他认为交响曲如同整个世界,应该包罗万象。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后又先后入法国籍与美国籍。20世纪现代音乐的传奇人物,革新过三个不同的音乐流派: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主义。被人们誉为是音乐界中的毕加索。他于1902年夏天成为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门生,不过这位老师当时并不怎么看重这位日后鼎鼎大名的学生。1913年所谓原始主义代表作“春之祭”在蒙田大街的香榭丽舍剧院首演。由于对这部作品反响的两极分化,观众几乎在剧场内酿成一场暴动,从此他便被视为与勋伯格一样的最为激进的先锋派作曲家,同年结识了可可·香奈儿。她努力促成了“春之祭”的第二次演出,并邀请斯特拉文斯基一家住在她位于巴黎市郊的别墅,直到他们找到合适的住处为止。斯特拉文斯基在1920年代创立新古典主义,喊出了“回到巴赫”的口号,直接影响了一代作曲家。在加入美国国籍之后,斯特拉文斯基开始对序列主义产生兴趣。在1950年代初开始运用十二音体系来写作,之后开始运用整体序列主义,1960年代之后他的作品逐渐减少。
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同时还是一位神父,由于他从父亲那边遗传得来的一头红发被人昵称为“红发神父”。是如今最受人欢迎的巴洛克音乐作曲家之一。出生于威尼斯。他一出生就体弱多病,可能患有哮喘。小时候学习演奏小提琴和作曲。15岁时,他开始学习做一个神父,不过由于他的身体状况,在他成为神父后他被免于参与弥撒仪式。1703年以后的几十年里,维瓦尔第始终在威尼斯当地的一家慈善机构中任职,而他的职务集乐团指挥、作曲、音乐教师以及总乐长于一身。他倒也乐此不疲,因为这样既能够为自己带来较为丰厚的收入,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1739年,作曲风格已不再受到威尼斯欢迎的维瓦尔第在63岁的时候迁往维也纳,想寻求查理六世的支持。但查理六世却于1740年10月去世,失去依靠的维瓦尔第穷困潦倒,随即一病不起。到达维也纳后一个月他就逝世了,享年63岁。维瓦尔第的葬礼在圣斯德望主教座堂举行。小海顿作为合唱团员恰巧出席了葬礼,不过他无事可做,因为这个普通平凡的葬礼没有任何音乐的陪伴。维瓦尔第被草草埋葬在查理教堂贫民公墓,几十年后公墓废弃,后人再也无法找到他的遗骨。维瓦尔第一生写有近500部协奏曲,其中有超过241部是为小提琴而写的。他也被称为“协奏曲之王”。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为小提琴协奏曲集“和声与创意”中的前4首协奏曲,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四季”。
捷克作曲家。出生在布拉格附近的内拉霍奇夫斯镇,父亲经营祖传的客栈和肉店,母亲是一名货物看守的女儿,所以德沃夏克小时候并没有机会得到系统的音乐训练。1857年10月开始他上了两年的管风琴学校,1859年夏天开始他在一个乐团担任中提琴手,这一干就是11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努力且系统地自学了作曲技术。1871年他终于离开了乐团正式成为了作曲家,而他的早期作品就受到了大众的好评。之后又由于伯乐与密友勃拉姆斯的提携,德沃夏克蜚声国际,成为了著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曾半开玩笑说:“我真忌妒德沃夏克可以有这么多灵感”。1892年至1895年间,德沃夏克到纽约市的美国国家音乐学院担任院长。1893年,他以“海华沙之歌”这个描写印第安人的伟大诗篇为题材,再结合自己对印第安人和美国黑人音乐的研究,最终为纽约爱乐乐团写出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e小调第9交响曲 自新大陆”。
法国作曲家。早年学医,1821年赴巴黎入医科学校,由于受不了解剖课上和标本室里的恐怖景象而放弃学医。少年时曾学习长笛和竖笛,后来学习过吉他的最基本技术,但却从来没有学习过钢琴。1826年柏辽兹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正式开始音乐学习,1828年完成学业,1830年写就“幻想交响曲”,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是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榜样,被认为是确立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最重要的作品。柏辽兹的经济状况在1838年前一直很糟糕,虽然也有获得罗马大奖,以及受法国政府邀约创作“安魂曲”这样的肯定,但是他的大部分作品并没有为他带来足够的收入。他不得不靠撰写大量的音乐评论来增加收入,尽管他本人表示对这项工作很厌恶,但是他妙语连珠的评论也证明了他有作为一名音乐评论家的天分,直到帕格尼尼为邀约“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所支付的款项才一定程度上使柏辽兹摆脱了贫困。1867年他的儿子在哈瓦那服役期间死去,使柏辽兹的精神崩溃,他烧毁了自己的大部分手稿和收藏品,只保留了门德尔松赠送给他的指挥棒和一把帕格尼尼送给他的吉他。最终他在1869年去世。
意大利作曲家,生前创作了39部歌剧、宗教音乐以及室内乐,以其独特的轻歌剧风格一直被大众喜爱与接受。罗西尼早年学习大提琴,作曲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在演奏海顿与莫札特作品的过程中得来的。他的第一部成名的歌剧是“坦克雷迪”,此后声誉蒸蒸日上。1816年,罗马教皇警察局希望罗西尼创作一部新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这是一项挑战,因为当时帕伊谢洛版本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已经在欧洲流行了15年。罗西尼声称自己只用了12天便完成了作品,可是首演却由于帕伊谢洛版本支持者的捣乱而失败。不过很快在之后的上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罗西尼版本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已经成为了轻歌剧的名作。1829年在完成了“威廉退尔”后,在之后的近40年罗西尼再也没有写过自己轻快热烈风格的歌剧,转而创作虔诚内敛的宗教作品。
奥地利作曲家。自幼酷爱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写了400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被人们尊称为“圆舞曲之王”。他是老施特劳斯之子。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银行家而不是一个音乐家。可是小施特劳斯违背了父亲的愿望并说服了维也纳的多玛耶尔赌场提供给他一个初次亮相演出的机会。当地媒体疯狂地报道这场父子间的“施特劳斯家族内战”。老施特劳斯本人对儿子不服从自己的命令极为恼怒,一怒之下决定在有生之年永远不在多玛耶尔赌场演出。1848年维也纳爆发了市民革命。小施特劳斯与他立场相悖的父亲彻底吵翻,他加入革命派阵营,创作了不少同情革命的作品,维也纳警方也曾因为他公开演奏“马赛曲”而拘捕他。1849年老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小施特劳斯乘势将他们两人的乐队合并到一起开始周游欧洲。小施特劳斯有非常敏锐的商业头脑,他建立了多个乐队,有些在专门的酒店里演奏,而他为这些乐队写曲子。由于大受欢迎最终导致他收到的邀请太多无法分身,于是他就让他的两个弟弟约瑟夫和爱德华代替他出席。于是三兄弟殊途同归,最终都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成为了音乐家。
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曾向策姆林斯基短暂学习过作曲,基本属于自学成才,其后迎娶策氏之妹为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之后的多年里,勋伯格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思考音乐结构上。1911年他开始执教于柏林和维也纳。1933年,纳粹指责其音乐颓废,是毒害德国青年的垃圾,把身为犹太人的作曲家赶出了其任教8年的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此后勋伯格定居于美国,前后在波士顿和洛杉矶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勋伯格不再信仰天主教,而改信犹太教。他始终关注自己同胞的命运,在1947年凭着一种无法遏制的情感于12天里一气呵成地写完了包括全部歌词和音乐的代表作“华沙幸存者”。勋伯格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他开创了第二维也纳乐派,培养出了韦伯恩与贝尔格。他编写了“和声学”等著名的教学著作,提出“十二音列理论”,开创了“无调性”音乐,深远地影响了20世纪音乐的后续发展。此外,勋伯格还是一位画家,其中他的自画像最为著名。
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五人强力集团之一。出生于季赫温。父亲是政府官员,而比他大22岁的哥哥则是一个有名的海员与探险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6岁时学习钢琴,虽然弹得不错可惜他对钢琴没有兴趣。他对于文学的兴趣更甚于音乐。同时由于哥哥的影响,他向往大海以及海上的生活。所以,在他12岁时,他在圣彼得堡进入海军军官候补生队,学习数学、导航以及科学知识,18岁时毕业。上学的同时,业余时间他继续学习钢琴、观赏歌剧及听音乐会,这些音乐上的熏陶起初是哥哥为了让害羞的弟弟融入社交圈而准备的,可是不知不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喜欢上了音乐,并通过他的老师结识了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等人。在巴拉基列夫的鼓励下,他开始着手创作“第1交响曲”。之后随海军出海航行,在海上他一有空闲就创作“第1交响曲”,即便那时他还没有把作曲的技巧掌握得很好,但是他通过自学柏辽兹的配器法教材及自身极大的创作热情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完成了作品。这部交响曲最终在1865年由巴拉基列夫指挥首演。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1871年成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配器和作曲教授。他的学生有格拉祖诺夫、雷斯庇基、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等。1882年后的大部分时间用在行政、指挥并抽空为穆索尔斯基的霍万兴那进行修订配器。1887年鲍罗丁逝世,其遗作“伊戈尔王”又由他和学生格拉祖诺夫完成并配器。利用工作的间隙他还创作出了自己两部代表作:“天方夜谭”与“西班牙随想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自己撰有和声及配器的教科书,并写有自传。
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萨克森的小镇茨维考。父亲开着一家书店兼营出版。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不过童年的舒曼最大兴趣是文学而不是音乐,并且热衷于写作小说和散文。偶尔也从事一些音乐活动。之后出于对文学的热情,组织了一个文学社。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不过1830年舒曼在海德堡附近的法兰克福听了一场帕格尼尼的演奏会,从此立志要成为一名钢琴家。不过这时候他已经20岁了,因为起步晚,舒曼强迫自己高强度长时间的练习,据说他还发明了一种机械来锻炼手指的肌肉。这种错误的练习法使他右手的中指完全麻痹,成为音乐家的唯一希望只有往作曲家的道路上走了。然而舒曼并没有放弃钢琴,钢琴的创作始终是其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1834年舒曼创办了一份音乐评论杂志,并用弗罗列斯坦和尤斯比乌斯作为自己的笔名,这两个人的观点体现了作曲家本人的思辨统一。1836年舒曼26岁时,仍然没有停止学习钢琴,并与钢琴老师维克教授的女儿克拉拉彼此爱慕,不过他们的婚事遭到维克教授的强烈反对。经过他不懈努力,1840年终于与克拉拉结婚。两人育有8名子女,但多数夭折。1840年他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他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舒曼投莱茵河被救,2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捷克作曲家、小提琴家。常被视为雅纳切克的后继人。7岁开始学小提琴。1906年进入布拉格音乐院,后又转入管风琴学校,不过被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避居乡下,开始作曲。1923年至法国向作曲家阿尔伯特·鲁塞尔学习作曲。1940年离开法国,1941年到美国纽约,在美国期间写下六部交响曲及其他许多乐曲。他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霍夫哈奈斯、诺瓦克、周文中等都曾是他的学生。1953年他回到欧洲,定居法国尼斯。他一方面继承着捷克民族音乐的传统,一方面体现了创新的精神。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总数近400部,重要的作品有6部交响曲等。
意大利作曲家、羽管键琴演奏家。他的启蒙老师可能是他的父亲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709年时他已经是一位著名的羽管键琴演奏家。据传他曾与亨德尔比试,并被认为在羽管键琴演奏的技术上技高亨德尔一筹。1733年他移居到马德里担任玛利亚·巴尔巴拉公主的乐师。这位公主后来成了西班牙女王,因此斯卡拉蒂在随后的25年中都留在了西班牙,代表作555首键盘奏鸣曲都是在马德里写的。他与阉人名伶法里内利是好朋友,后者当时也在马德里受雇于西班牙王室。斯卡拉蒂被认为是一位巴洛克作曲家,但其音乐风格已受到了古典主义音乐发展的影响。
英国作曲家。成长在浓厚的音乐环境中。15岁的时候他想去德国莱比锡学习音乐,但是由于经费不够,只好在他父亲的商店工作,并参加了社区的一个音乐俱乐部,在乐队里当小提琴乐手。在他29岁的时候,他认识了大他8岁的前市长亨利·罗伯兹爵士的女儿爱丽丝,3年之后两人结婚。在妻子的鼓励和疏通下,埃尔加集中精力进行音乐创作,并搬到伦敦发展,进入音乐圈子。但是初期并不成功。不久因为健康原因又返回家乡。1899年42岁的时候,“谜语变奏曲”获得出版,并在伦敦首演获得成功。1901年他创作了“威仪堂堂进行曲第1号”,好评如潮,英国国王和王后也出席他的音乐会。这奠定了他作为当时英国最成功作曲家的声誉。1904年他获得爵士称号。1911年获得功绩勋章。1912年他又搬到伦敦居住。1924年被封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1931年成为从男爵。
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捷克民族歌剧的开路先锋,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他是一个啤酒酿制工人的儿子,早年即受到良好的钢琴教育。从1843到1847年他在布拉格当音乐老师,但并没放弃学业。斯美塔那还参加了1848年革命,反对奥地利统治、争取捷克的自由与独立。同时他在布拉格开办了自己的音乐学校,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教育和振兴。1856年他因为政治原因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到瑞典哥德堡成为当地爱乐协会的指挥。当奥地利的专制制度有所放缓之后,他于1861年返回布拉格,并且不知疲倦的投入到捷克音乐的发展中去。斯美塔那从50岁起饱受耳聋折磨,并且于1874年最终失聪,这使得他淡出了公众视线。但失聪并没有让作为作曲家的斯美塔那停下来。临终前不久,精疲力尽的斯美塔那甚至被送往精神病诊所。1884年他在诊所逝世,终年60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布拉格的威雪德墓园。
法国作曲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出生于巴黎。其父于他出生后数月辞世。圣桑的母亲及姨母均为音乐爱好者,在他们的熏陶下,圣桑从婴孩开始便认识到音乐的奇妙,对周围所有声音均甚感兴趣。圣桑2岁时随他的姨母习琴,且不久便懂得作曲,他的第一份钢琴作品至今仍保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圣桑的才华并不局限于音乐上,他拥有超凡的记忆力,只要听过、读过的,他都能毫无错漏的放在脑袋里。早年他还曾涉猎地质学、考古学、植物学及昆虫学,他亦是一位数学专家。他还是有名的管风琴即兴演奏家,李斯特在听过其在管风琴上的即兴演奏之后,竟称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管风琴家”。后来,除了作曲、演奏及撰写音乐评论外,圣桑还与欧洲知名的科学家进行讨论,撰写关于声学、巫术科学、罗马剧院装修及古老乐器的学术文章。他曾编写一份哲学著作,讲述科学及艺术会最终取代宗教。由于圣桑多才多艺且贡献良多,法国政府后来以荣誉军团勋章来表彰他的成就。1921年圣桑于阿尔及尔因肺炎病逝。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作曲家,也是十六世纪罗马乐派的代表音乐家。由于帕莱斯特里纳在教会音乐中有很深的造诣,因此被人称为“教会音乐之父”,后来也被广泛被世人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出生于罗马附近的小镇帕莱斯特里纳,当时归属教皇国。当时人们常以杰出人士的生地称呼该人,所以人们也以帕莱斯特里纳称呼他。对于他的早年生活,人们所知不多。帕莱斯特里纳于1537年来到罗马,在圣玛丽亚·马卓雷大教堂唱诗班内当歌手。后因变声,于1544年回到故乡任圣阿加彼塔大教堂任管风琴师兼声乐教师。他结识了时任当地大主教的德尔蒙特,并来往甚密。1550年德尔蒙特被选为教皇,即尤利乌斯三世。1551年,帕莱斯特里纳被任命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下属的朱利亚合唱团的乐长。1554年,他的的第1部弥撒曲集出版并献给尤利乌斯三世。这是当时第一部由意大利人创作的弥撒曲集,此前的弥撒曲集多出自低地国家如法国,葡萄牙等。同年由教皇推荐,未经考试就得到当时教会音乐家的最高荣誉──教皇合唱团歌手。帕莱斯特里纳于1594年死于罗马。按照当时习俗,他的遗体在其逝世当天就被下葬。他的棺木上铭刻了圣歌之王。有三个合唱团一起在其葬礼上演唱了圣歌。
法国作曲家,音乐学家。早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斯奈和福莱学习,之后一直过着类似隐居的生活。其作品数量很多,体裁风格各异。常采用色彩丰富的配器、复杂的对位和各式各样的音乐语言。他作曲功底深厚,许多作曲家都慕名而来和他学习作曲:例如音乐怪才萨蒂就曾专门向他拜师学习管弦乐的写作技巧。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电影迷,写了许多自己假想电影的电影配乐,而他的代表作“七星交响曲”就是描写的七位他所喜爱的电影明星。库克兰也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写有研究福莱和德彪西的专著。